
看似繁荣的上海音乐剧市场上,许多大戏的票房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大戏引进数量的剧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资本的推动,但老百姓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能力的增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这个行业需要更理性更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面对引进大戏的市场冲击,如何做好中文版音乐剧,如何积蓄音乐剧原创力量,完善音乐剧产业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过去一年,罗盘文化、聚橙网、华人梦想等公司引进了一系列原版音乐剧,但不是所有大戏都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在费元洪看来,进剧场看戏对于人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况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和娱乐方式太多了,进剧场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许多大戏虽然在国外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但并不一定对观众的胃口。种种因素相加,导致不少雄心勃勃的演出商吃了亏。“过去一年给了这个行业很多教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仅仅靠资本推动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一哄而上没能立刻赚到钱,可能就一哄而散了,这是值得担忧的。”费元洪说。
在上海,《魔法坏女巫》《保镖》《金牌制作人》《泽西男孩》《西区故事》《律政俏佳人》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原版大戏接踵而至,《谋杀歌谣》《变身怪医》《疯狂花店》等一系列音乐剧的中文版也陆续与观众见面。在北京和广州等其他一线城市,去年一年上演的音乐剧数量也都明显大于以往。什么样的音乐剧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文化广场的秘诀是“为人选戏”。2017年上海的舞台上有《金牌制作人》《律政俏佳人》等知名的百老汇喜剧,也有《西区故事》这样的悲剧,似乎后者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巴黎圣母院》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伊丽莎白》,文化广场上演的悲剧似乎总能大卖。当然,这也不是定律,费元洪说,一部戏的文化基因、在观众中的知晓度、推广的难易程度等,都是引进前需要反复考量的因素。一部经典音乐剧的汉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原版音乐剧的导演、音乐总监等主创团队都会来到,对中文版的制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丁臻滢说,和西方资深的音乐剧团队一起工作的过程,对音乐剧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本土音乐剧从业者的成长。丁臻滢曾经做过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替补演员,也在伦敦西区上演的《西贡小姐》中担当过群舞,逐渐在磨练中成长起来,迄今担任过《春之觉醒》《猫》《狮子王》中文版的主演。“在一部成熟的作品中,音乐剧演员可以更快速地找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当然,中文版音乐剧的制作不仅仅是将唱词直接翻译成中文那么简单,换一种语言唱常常造成原作音韵感的丢失,让作品魅力大减。因此,汉化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此外,汉化还需要在种种层面上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狮子王》的汉化就融入了方言、京剧及流行歌曲等文化元素,增加了观众的互动体验。音乐剧是合作的艺术,编剧、作曲、导演、演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翻重来,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路。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学习西方经典音乐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原创,探索属于自己的语言。”
上一篇:带你走进《太阳月刊》的发展历程--上海联通 | 下一篇:上海技能工作室逐渐趋于年轻化--上海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