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学汇聚校内外资源,通过校院联动形成合力,以务期必成的决心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学校经多次研讨论证,完成《“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编制并向社会发布,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高水平创业研究初现成效,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深入,在高校和区域创新创业体系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首要是加强组织保障和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建设项目的牵头校领导和项目主任。然后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融合,打造“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目前,校院两级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120门,覆盖学生8264人次。开展跨学院、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致远荣誉计划”等体系。校内推动建设“双创示范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共建“中英低碳学院”,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共建“文创学院”。次要是打造创业理论研究平台。学校搭建了“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和“上海创业研究中心”两个创业研究平台。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聘任20名特约研究员,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联合上海市人社局和上海银行共同成立“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成为推进“双创”建设的智库平台。引进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青年千人计划”等专项,匹配资源,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开展科研与技术转移创业。从英国剑桥大学引进俞凯博士,在交大建立联合语音实验室,致力于语音识别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现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思必驰公司首席科学家、联合创始人。
上海交大要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2016年,学校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职务发明管理办法》等10份文件,构建了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通过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改革措施,加大对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上海交大知识产权交易额得到大幅增长,2016年交易246项,交易总额达5926.5万元。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制和机制日趋成熟,在政策突破和模式创新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推进完善“双创”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由院士、长江学者等领衔的50个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参与前沿科学探索。深化“学生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央军委科技委支持和指导下,举办首届“源创杯”颠覆性创新技术大赛,共收到提案3213个,覆盖先进制造、先进电子信息、生物交叉等10个方向。
上一篇:上海移动祝贺世界男排俱乐部杯赛上海站结束 | 下一篇:上海将进行各级行政区划调整 上海联通为你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