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大学一堂“时代音画”通识课上,该校社会学院和音乐学院教授联袂,用音乐旋律和历史回顾,声情并茂地讲授了“国歌如何一路走来”。整个课堂学生爆满,“蹭课族”只能席地而坐。不少学生听完课后表示,原以为沉闷闷的课堂,没想到却是热腾腾,收获满满,时间也转瞬即逝,总感觉没听够。思政课如何上才能“圈粉”?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底色,逐梦新时代。
从晚清时期《普天乐》《颂龙旗》等带有礼乐色彩的“国歌”,到雄浑激昂的《国民革命歌》《义勇军进行曲》,记者看到,“时代音画”整堂课在两位教授的配合下,话题导入、课堂主讲、现场问答、网上互动等各环节如行云流水。讲授者不仅饱含知识,更引领听众感受国家、民族的时代发展脉搏。听课者热情参与,学生乐团还现场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唱国歌,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有听课教师表示,课程看似讲授文艺作品,其实紧扣时代进程中的主题。音乐教授带来了“艺术的眼睛”,社会学者带来了“文化的眼睛”,共同使思政课堂更具思辨性、人文性、趣味性。
“进入新时代,青年站在什么历史方位?如何迎接已经开启的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顾晓英表示,“大国方略”系列课正是从当今社会热点和大学生迫切需求入手,努力引领他们感受时代、读懂、养成家国情怀,在民族未来中看到个人的前途与责任。大国方略”课为什么能“红”?告别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让经济、历史、法学、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教授、学科带头人联袂授课,无疑是其“圈粉”的重要砝码。
“上大学前,我生活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后来考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深造。我深深感到,正是得益于国家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不久前的“创新”课上,应邀授课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张建华的一番讲述,让在场学子深受感染。“我相信,在这个时代,靠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大放异彩。”有学生说道。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忻平认为,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大国方略”系列课真正做到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做到了形散神聚。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的教师,在同一课堂回答同一主题,把道理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使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上一篇:上海经济即将迈上“三万亿”新台阶--上海移动 | 下一篇:上海建国际航运中心将借力多式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