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15日,第十五届“挑战杯”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大学隆重开幕。当日出版的《文汇报》以大篇幅关注了上海大学,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上海大学将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融入“挑战杯”办赛的全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大发布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在上海大学的“挑战杯”史上,社会学院曾经孕育了多个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高奖项的学生作品,学生也被冠以“挑战别动队”战士的称号。
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墙
副院长黄晓春曾经是这支队伍的一员。2001年本科三年级学习期间,他凭借作品《技术进步对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国赛三等奖。今年,他参与指导的“运河人家”项目入围“挑战杯”决赛。
回忆起当年开展项目的经历,黄晓春认为得益于上海大学的育人理念——“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墙”,把学生培养工作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需要中。“当年社会学系跟地方职能部门的关系一直很密切,科委、民政局、公安局等单位的项目都会委托学院组织调查。我读大三时,系里正好接到一个关于上海市市民生活方式的大调查,我的作品就是在这次调查中产生的。” 文科生要想出成果,必须将理论知识寓于实践学习,若只是翻阅二手文献和资料,缺乏社会实践和调查,作品会显得太过单薄,同时也缺乏社会关怀。“我的研究从设计问卷、发问卷、数据录入、分析,到后形成调查报告,经历了很长的过程”,黄晓春说,“从前期调研到中期数据分析,再到后期报告撰写,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和小道可以跨越。”
本科生也可以参加“大项目”
上海大学重视发挥本科生的作用,提供研究平台和条件,让本科生也有机会加入到做“大项目”的队伍。黄晓春在本科就读时,“仇立平老师隔三差五就召集大家开会,讨论项目进度、困难和解决方案。胡申生老师每两个星期就开一次学习会,坐在一起交流项目,他把研究生与本科生混编在一起,遇见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师兄师姐,这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帮助很大”。“挑战杯”的获奖经历让黄晓春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2008年,他留校执教,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各类科创项目,并将“挑战”精神传递给学生们。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前辈们的探索与积累中,2013年,社会学院本科生阿里木江·于山为上海大学捧回了个“挑战杯”国赛特等奖。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和“助人自助”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2012年暑假,他返乡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手拉手,重回阳光下”社工服务,筹划拍摄纪录片《流浪与归途》。后期《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以《用关爱帮助流浪儿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孩子,接你回到温暖的家》为题,报道了他和团队成员的事迹。
在耿敬、范明林等老师的指导下,阿里木江和团队成员用近一年的时间开展了相关研究。2013年7月,他们赴疆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社工介入服务,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的高度评价。
像阿里木江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持续进行专业学术训练,关注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树立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自信,令“挑战杯”评委眼前一亮。在扎实的调研和服务的基础上,该项目获当年的国赛特等奖。如今的阿里木江已经是一名在读研究生,他依稀沿着黄晓春的脚步一路前行。在上海大学,这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依然在延续。
上一篇:届IAI国际设计节将在上海举办 | 下一篇:上海电信近600名员工成为“小CEO” |